2012年3月25日星期日

獲得了俯允

我一直以為今天選讀的《福音》是耶穌復生拉匝祿的故事,當林祖明神父在感恩祭開始以「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纔結出許多子粒來」(若12:24) 與教友們打招呼,我才知曉今天並不是講述復生,「麥子死了」隨即令我想起孖寶,然而我早前的憂愁似乎已轉化成力量,特別是在《耶肋米亞先知書》選經中遇上我喜愛的一節,「我要將我的法律放在他們的肺腑裡,寫在他們的心頭上」(耶31:33),究竟天主要向我說甚麼呢?天主在彌撒後藉著不同的人和事啟示了我很多事…

林神父在講道中提及今天是特首選舉,每個人對特首都有不同的期待,人們的渴望往往離不開自己、他人、社會,以及經濟的各項訴求。這兩天的民間普選讓不少人願意放棄一點東西,包括時間去具體表達自己的意願,令理想得以浮現。神父又舉了另一個例證,今年在復活節領洗有三千三百多名教友,是歷年之冠,可見只有教會信仰的元首 – 耶穌基督 – 能給予人們實質的慰藉。耶穌以祂的死令眾人獲得生命,祂的情操令人佩服,吸引眾人歸向祂。話雖如此,神父提醒身為基督徒的我們也如耶穌一樣要受苦,耶穌在山園祈禱中的內心掙扎和所經歷的矛盾我們也逃不了,「現在我心神煩亂,我可說什麼呢?我說:父啊!救我脫離這時辰罷?但正是為此,我纔到了這時辰」(若12:27)。在這窘局中我們怎樣才能獲得上主的俯允呢?林神父教導我們「獻上了祈禱和懇求」(希5:7),在人性軟弱的時刻,毋忘自己的使命,一切都以光榮上主為己任,「由所受的苦難,學習了服從」(希5: 8)。事實上,沒有人想死 (縱使耶穌亦如是),但為使更多人賺取生命,耶穌甘願犧牲,神父鼓勵我們也要懷有這朝向苦難的精神,甘心情願去付出自己、愛人、全心服務他人,這就是信仰的精神,這就是麥子。

在彌撒後我在購買《公教報》時遇見章姐,她起初沒留意是我,及後發現對我說:「不要老是低著頭,讓我看看妳好嗎?」令我笑了出來,因我根本並沒有逃避任何人。之後我與昇兆遇上,大家總視我為稀客,我也慣常辯稱說我每月總有一次會返回母堂,昇兆回應說:「妳猶如聾啞 (傷健團體) 人士,他們每月也有一次到這裡來參與感恩祭…」我走在街上,突然有一思緒湧上心頭,處事低調、又聾又啞的人,要賴有心人替他們發聲,「孖寶」和牠的同伴們同樣是啞口無言,在社會上又有多少人願意作牠們的喉舌?接著我在街上遇見從前的慕道班導師,她問我:「好久沒遇上了,妳仍然有參與彌撒嗎?」我答說:「剛剛參與了,妳是趕往11時的感恩祭嗎?」的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使命,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慕道班導師,最關心的是羊兒有否仍在羊棧內,我的肯定令她從心裡笑出來。

由於我以為今天選讀耶穌復生拉匝祿的故事,日前勾起了我的一個聖經疑問,今天竟然在無意之中得到了答案。吳神父在朝聖時解說聖經記載耶穌在生時曾哭過三次,全都是發生在橄欖山上,首次是因朋友拉匝祿的離世,事情發生在山上的伯達尼;耶穌也曾哀哭耶京將要被毀,可能是在山腰主哭耶京堂面對金門的位置,而第三次是山園祈禱,祂哭自己的苦難。然而,四部《福音》並沒有耶穌在受難前向上主哭訴的記述,極其量只是記載「他 (耶穌) 的汗如同血珠滴在地上」(路22:44),似乎不是淚水。在今天的《讀經二》我發現了這一節,「當他還在血肉之身時,以大聲哀號和眼淚,向那能救他脫離死亡的天主,獻上了祈禱和懇求,就因他的虔敬而獲得了俯允」(希5:7)。所以,「上主叫我知道,我纔知道」(耶11:18),即使遲延了,也必要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