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0日星期五

正義屬於上主 (巴1:15)

耶穌在今天的《福音》中斥責三城「是有禍的了」(10:13),這三個位於加里肋亞境內的城市就是葛法翁、苛辣匝因、及貝特賽達。讀經緊接著昨天納塔乃耳的故事,完完全全是我在075月跟隨李Sir參與舊約朝聖之旅的寫照,我在離開葛法翁時就行程的安排作出批評,因為走了數天路程全都是從前到過的地方,況且葛法翁根本與舊約拉不上關係,李Sir當時問我:「妳不喜歡再次造訪白冷 (Bethlehem) 嗎?」我當時答道:「縱使我喜愛這地方,在這一年間我已到過三次,我希望能往其他未踏足過的地方」,我還清楚記得李Sir的回應,他提醒我並不是所有團友都有機會可以重臨聖地,示意我要顧及他人的需要及忍讓,我卻堅持行程若更改了該在出發前知會大家,最後不歡而散。

我們離開葛法翁驅車直往貝特賽達,在旅遊車經過苛辣匝因的一刻,我突然回望心想為何過門而不入,我從未到過苛辣匝因,而貝特賽達我在年初已到訪過在一陣抱怨後,我想起耶穌斥責三城的故事,竟在不知不覺間醒寤過來,仿如照著鏡子看到自己的執拗和私心,在心情平伏下來後,我開始聽到聲音要我不怕吃虧、嘗試改變自己。我在貝特賽達的無花果樹下,感覺到悔悟的喜悅,猶如蕩子回頭,得到父親的擁抱、體諒和許諾。

我從前總不懂得怎樣描寫認罪悔過的經歷,今天的《巴路克書》申述說「今日的恥辱,是我們所應得的因為我們都在上主面前犯了罪,且背叛了他,固執不聽他的聲音,沒有依照上主給我們派來的先知的種種教訓,行了上主我們天主所憎惡的事(1:15-22)。縱使我們隨從私意行事,只要我們能牢記上主的教導,把祂的話寫在我們的心頭上,聖言能轉化我們的邪心惡念,這是我親身的經歷,神妙莫測!

我清楚知道有災難纏繞著我的網誌,聖熱羅尼莫,為我等祈。

2011年9月29日星期四

總領天使慶日

今天是總領天使聖彌額爾、聖加俾額爾及聖辣法耳天使慶日,雖然在晨早已收到《永明之光》的宣傳電郵,介紹有關耶路撒冷本篤會修女參與這慶日晚禱的轉播,或許是標題及文中均沒有提及慶日的日子,我完全聯想不到今天就是總領天使慶日。其實,我在上星期六參與「聆風樂禱」時,已發現在聖母岩內擺放了天使腳踏巨龍的聖像畫,心中突然想了一想,為何聖彌額爾會在這裡呢? 或許我在默想的那刻是站在橙樹之下,所以未能開竅。

香港天文台在沒有預警下懸掛了八號風球,我被迫困在家裡,無奈地吃了一些簡單的食物充飢。每當我在毫無準備下,遇上一些突如其來的負面事情時,且又令我自亂陣腳的話,我都會埋怨或發脾氣。其實這是反映了我沒有未雨綢繆,《福音》不斷告戒「你們應當準備,因為在你們不料想的時辰,人子就來了」(12:40;瑪24:44) ,人子的再來是沒有預警的,我能否在生活的失當中,摸索出真理來,而日進於德呢?

今天的《福音》是我極喜愛的章節,三年前的今天我曾記下在以色列與無花果樹重遇的經歷,不再舊事重提了。無花果樹由光秃秃快要死去的樣子,在100天內迅速成長,不僅枝葉茂盛還長出果子來,在天下間見證了這事的「外邦人」可能只有我一人。我再次站「在無花果樹下,就信了」(1:50),我相信天主俯聽了我的祈禱,因為我曾在這樹下由衷地祈求天主要保守它,天主就讓我看見它豐盛的樣子 我也相信天主不斷教導我要學習容忍,每當我在洞悉自己的欠缺後,天主會讓我看見「更大的事」(1:50),為要我知道祂是憐憫人的主,「祂的王權是永遠的王權,永存不替,祂的國度永不滅亡」(7:14)

2011年9月28日星期三

三個人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遇上三個人,其中兩人毛遂自薦要求追隨主耶穌,耶穌卻分別推辭了他們,對前者說:「狐狸有穴,天上的飛鳥有巢;但是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9:58),是耶穌看透這人信口開河未深思熟慮吧?至於後者,耶穌批評他說:「手扶著犁而往後看的,不適於天主的國」(9:62),可見那人對世俗事務仍有掛慮,所以耶穌拒絕了他。夾在這兩件事之間,記述了耶穌邀請另一個人跟隨他去宣揚天主的國,那人卻請求耶穌允許他先去埋葬父親 (9:59)。《福音》勸勉我們作基督徒必須拋棄一切來跟隨主耶穌,這不是人的主觀意願,還要配合實質行動,兩廂情願才能成事。

讀經一》提及一酒司給國王時,國王洞悉他的憂愁,讓他返回耶路撒冷修葺聖殿,我遂想這酒司是誰呢?有翻查《聖經辭典》時發現這人是乃赫米雅,意謂「上主施慰」,聖經上以此為名的三人,皆為充軍後期的人。原文如下:

一、哈加里雅之子乃赫米雅,屬猶大支派(厄上2:2[應是(厄下1:1)才正確],是猶大充軍後偉大領袖之一,在重修耶京城垣及恢復一切社會和道德的秩序上,表現了他百折不撓,十分堅強的意志(厄下3:5)。他生於充軍之地,亦長於充軍之地,並在波斯王阿塔薛西斯一世(四六四~四二四)年間,在穌撒禁城,作了國王的酒司(厄下2:1),待他回國時(四四四年),國王委派他作猶大的省長(厄下4:14)。關於他一生的功行,詳見厄下,因為此書亦稱乃赫米雅回憶錄。德49:15曾讚揚過他,加下2:13並記載:他曾建立了圖書館,並搜集了列王、眾先知和達味的書籍,以及諸王來往的書扎等。

二、阿次步克的兒子乃赫米雅,他是貝特族爾半區的區長,負責修建耶京城垣東部。見厄下3:16

三、乃赫米雅,由充軍地首批回國的領袖之一,見厄上2:2; 厄下7:7

究竟一與三有甚麼分別呢?同樣見於《厄斯德拉上》二章二節。換言之,有三位乃赫米雅!我這個標題是完美的。 [2011年9月30日]

2011年9月27日星期二

叫火自天降下 (路9:54)

今天的《福音》教導我要容忍,擁有寛大的胸懷,我卻像「雷霆之子」發了脾氣,且狠狠地翻舊賬指責上司 (甚至管理層) 有做假賬之嫌。我起初本著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心態,滿以為事不關己、己不勞心,明知數據是堆砌出來以混淆視聽,也決定不理會,怎料他迫使我要沿用固定的方法,連「免費」、「過期」也計算在內,以我的名義來提交年度報告;換言之,我將要負上法律的責任,既是知法犯法也有違公義,最終我忍無可忍直斥其非,也問監管基制何在、天理何在!

「你手能做什麼,就努力去做,因為在你所要去的陰府內,沒有工作,沒有計劃,沒有學問,沒有智慧(9:10)

2011年9月26日星期一

不要禁止!(路9:50)

我今早到了聖神修院,由於大門口的守衛不在,我沒有經過查問便順利地走到狗屋,孖寶與YoYo看見我這個朋友當然不會吠叫,在神不知鬼不覺間大家興高采烈地相聚了一陣子,我隨後放下除蚤噴劑給孖寶就離開了,為「眾人中最小的」(9:48) 服務,感覺真快慰。

接著約了數位朋友吃午飯,發起人卻慣例不知所踪,大家都見怪不怪,沒有不悅。惟獨我吞不下這道氣,原因是那人對A說我沒有通知她,又對B說以為是明天,向我的解釋又是另一個故事。我真的很後悔,她早前在我Facebookwall上留言囑咐我搞聚會,我應不理睬她。及後,我想起葉定國神父在今期《公教報》的撰文講述「二子的比喻」,他以「聽」和「行」歸納出四類人,除了二子之外,有一類人是聽了天主的話又能實行的人,他們默默耕耘,不一定得到人們的讚賞,似是今天的我。另一類是不聽又不幹的人,正是我這位失踪朋友的寫照。我「本著忠實和正義」完成了人家交托的事,又何必沮喪呢?

昨天在《公教報》看見一寵物祝福禮的宣傳廣告,特別之處是該堂區自稱邀請了某動物團體的資深義工講解照顧寵物的常識,今天才知道講者是我上司的太太,她是「資深」義工?人們說這女子愛出風頭原來是真確的!我也感覺事有蹺蹊,為何一天主教堂區會邀請一基督教廣告界人士講論這議題?況且,這女士只會飼養貓隻。我最後選擇置之不理,因為耶穌說:「不要禁止!因為誰不反對你們,就是傾向你們」(路9:50),或許方濟要轉化這腐敗的動物園

2011年9月25日星期日

你們以為怎樣? (瑪21:28)

今天的《福音》講述二子的比喻 (21:28-32)也是昨天「聆風樂禱」恭讀和默想的聖經章節,修士以這比喻闡釋「普通先知職與教會使命」,受洗歸依的信徒肩負著司祭的職務,重申我們要為弱小社群發聲,這點我絕對贊同也願意遵行。遺憾的是,他似乎以「天主是愛」為藉口,「迫使」信友要支持教會的政治立場,「豈不是你們的作法不公平?」(18:25) 修士認為政府最近倡議修訂教育條例、慈善法規等行動有礙天主教履行使命,呼籲參與聚會的我們捍衛天主愛的精神,我不禁想這是我當行的使命嗎? 試想想,香港認可的慈善組織已增至800多間,以慈善為命歛財為實的個案層出不窮,若然身為天主徒就該反對立法規管慈善籌款,難道是「上主的作法不公平」(18:25)?

修士的言論令我勾起香港天主教某組織支持菲律賓家傭爭取永久居民身分一事,這樣的要求是否過了份? 我認為政治與宗教在某程度上要分離,除非社會已「離棄正義而行惡」(18:26)發聲是教會及眾信友的使命;不然的話,教會不應干預政府施政。早前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公開指責特首曾蔭權先生不是好的行政長官,原因是「他跟北京指令做事,他可以影響中央政府領導,但他沒有做到」。明愛醫院犯上嚴重醫療失誤,楊鳴章主教為明愛籌款時推說這是醫管局的責任,天主教明愛只是董事局委員,未能駕馭醫管局。為何教會有雙重標準呢?還是他們的思想僵化?又為何要「導引」信友遵從教會的取向呢?

我在這兩年間沒有參加「聆風樂禱」的晚間聚會,本打算昨晚參與晚禱,因著修士的言論我打消了這個念頭,最後我卻留了下來,我有這改變全因為狼狗孖寶。孖寶減肥成功身型纖瘦了,雙眼炯炯有神,我在與牠耍玩期間發現牠身上有很多牛痺,有些是新近招惹的,也有已死去多時的牛痺,我只是輕輕一梳,披毛連同牛痺殘骸隨即退掉。孖寶雖然每月都有滴Frontline防蚤,但Frontline並不能阻止牛痺爬到狗狗的身上,修會周圍都是草叢,正是牛痺和跳蚤的集居地,牠們緊緊地依付在狗隻的皮膚上,在吸食血液時就會慢慢死亡,因為滴了Frontline的狗隻在血液裡含有殺掉寄生蟲的藥。話雖如此,牛痺要隔兩、三個星期才會結疤,而最重要的是Frontline並不是100% 能預防牛痺熱,醫治牛痺熱的療程歷時半年且費用高昂,對於老年的狗狗來說,半數患上牛痺熱的都捱不過去。昨天我不斷為孖寶梳理毛毛、捉牛痺,也為牠憂心,懇請上主保守牠的健康。由於在不知不覺間已到了晚飯時間,於是我留了下來,在吃過晚飯後參與了晚禱和明供聖體,我在寧靜中與主耶穌、與禱告中的人和事,渡過了平和的一夜。

今天默想「二子的比喻」,第一個答應去,但沒有去;另個先拒絕,然後踐行。耶穌問:二人中那一個履行了父親的意願?」他們說:「後一個。」(21:31) 我遂想起瑪爾大及瑪利亞的故事,或許後者較前者優勝而已,卻沒有人徹底地履行了天主的意願。當刻我記起昨天與孖寶共處的時光其實我也是一個出爾反爾的人,因著我察覺到孖寶的苦況,使我得到回轉的機會。我由起初答應參與晚禱,之後打消了念頭,到最後真的幹了,衷心感謝我的心肝寶貝 -- 孖寶,這可愛的天使也提醒了我「該懷有基督耶穌所懷有的心情」 (2:5),這是使我悔悟的轉捩點。

2011年9月24日星期六

你往哪裡去? (匝2:6)

今天的《讀經一》轉為恭讀《匝加利亞先知書》,我在看過經卷的引言後才知道匝加利亞與哈蓋是同時代的先知,以色列民在充軍後生活艱難,他們仍下定決心修葺聖殿,天主的旨意得以成就實有賴這兩位先知的鼓勵。

今早的讀經有這一節「你往哪裡去?」(匝2:6),驅使我要記下昨天一件觸動的事情,我在參與感恩祭後遇上Becky大家一起去吃早餐,Becky告知我戴民禧神父在今期《星語》中有一篇分享,建議在吃過早餐後一起返回聖堂領取,之後我見時聞緊迫要趕著上班,便對 Becky說我會到堂區網頁瀏覽不到聖堂領取通訊了。話別後我走到巴士站,可是一直也沒有巴士,卻見 Becky走到巴士站來送上了一份通訊,戴神父分享的文章刊載在封面,標題是 Domine, quo vadis?「主,祢往那裡去?」結語是「每當跑到聖伯多祿大殿時,總覺得自己是何其幸運,可以隨時來到伯多祿的墓前。而每次經過,我都會想起你們,並為你們祈禱。如果有天你們路經羅馬,定要告訴我。最後,請你們也為我祈禱:無論天主要我去那裡,都能讓我按照祂的旨意完成使命」。我相信若有幸到訪羅馬必定能與戴神父一聚,因為他不會拒人於千里之外,我也會特別為所有在外的神父祈禱,相信大家能在主耶穌內保持聯繫,同心同德為天主的國而努力。

9月23日是死亡的日子還是恩寵的日子,「你往哪裡去?」「你為何離我而去?」我不明瞭,「還是蒙蔽著,不叫他們(我)了解」(路9:45)。早前在耶路撒冷供讀的一位朋友在 facebook中上載了一則尋狗啟示,原來是她70來歲的包租婆的小狗失踪了,可能是被擄走。今早再收到一晴天霹靂的消息,老婆婆的貓兒在失去同伴後悶悶不樂昨天去世了,深信老婆婆此刻必定悲痛不已,盼望上主能看顧她,也願身邊的人能給與她實質的安慰,助她跨越這窘境。

2011年9月23日星期五

努力!努力!努力!(蓋2:4)

我今早參與了平日彌撒,在路途上竟下著細雨天氣突然轉涼,我沒有帶備雨傘,在無奈之餘也感覺特別淒冷。今天《讀經一》以「七月二十一日」(蓋2:1)開始,這日子正是父親的舊曆生日,而剛好今天是他回歸父家七年的日子。我在腦海裡泛起一些回憶,我在03年9月26日那天曾參與平日彌撒,當天的《讀經一》同樣以七月二十一日開始,在彌撒後駱神父主動找我傾談。當中巧妙的安排只有我自己才明白,多年過去上主依然不斷鼓勵我要努力,「努力工作罷!因為我與你們同在」(蓋2:4),「我的神常存在你們中間,你們不要害怕」(蓋2:5)。

今天也是胡振中樞機逝世九週年的紀念日,相信大家都遺忘了吧?我卻無法忘記胡樞機的生辰和死忌,因為胡樞機的生辰也是弟弟的死忌,三個人的生與死混然成為一體,這是上主的作為,一切都是神妙莫測,只要我信!

《福音》講述伯多祿在耶穌初次增餅後明認祂是「天主的受傅者」(路9:20),即默西亞。難道耶穌的身份僅是默西亞嗎?祂是天主子、是真人真天主、是先知、君王,也是司祭。當伯多祿明認基督後,「耶穌嚴厲囑咐他們,不要把這事告訴人」(路9:21)。晚上收到董思高聖經中心發出的電郵,吳神父澄清曾私下與星期三班的同學分享他要動手術的事,並沒有指示要為他籌款,又一次「拎藥事件」的翻版。這事卻令我在無意中理解到為何耶穌嚴厲斥責門徒,不要把祂是默西亞一事公開,是當事人只想與心腹摯交共渡他的苦難嗎? 與局內人同甘共苦才能給與慰藉。

2011年9月22日星期四

你們應上山去 (蓋1:8)

因著門徒「周遊各鄉村,宣傳喜訊,到處治病」(路9:6),黑落德開始猶豫不定,滿以為殺了若翰這眼中釘,結果來了一個更具影響力的耶穌。若然耶穌煽動群眾造反,黑落德可能地位不保,他或許正深謀遠慮地想:「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這回我要徹底把他除掉」,這絕不是天主的意願,為何黑落德未能體會呢?

今天港股跌了900多點,接近-5%,我惟有一笑置之,也督促自己日後要多節儉。恰巧的是今天收到一封募捐電郵,是星期三聖經班的一位同學發起的,目的是為身在以色列的吳岳清神父籌募手術費,區區萬多美元相信必能集腋成裘,或許還有剩餘可資助 Hidri 5,000歐羅的學費。可是,我卻根黑落德一樣「猶豫不定」(路9:7),這不在於金錢上的付出,而是神父昨天才在網誌上詛咒人們說 there is a place in hell for some people who continuously harass me,又斥責人們寄來三盒月餅害他要支付$50美元的稅款云云。我每次看見這些惡言惡語都悲憤不平,替當事人不值,原因我是「過來人」,神父曾吩咐我在朝聖回港後為他購買東西,團友們也搭單寄了一點東西給他,結果神父要繳付$10美元的稅項,他在08年生辰當天在網誌上因著那$10罵我,自此之後我再沒有寄物品給他了。

在《讀經一》中上主藉哈蓋先知勸以色列民重修聖殿,曾兩度對民眾說:「你們應細心考慮一下你們的行徑!」(蓋1:3, 7) 以色列民洞悉自己的行徑嗎? 我或許如以色列子民一樣只看見眼前負面的情況,如播種的多,收割的少、吃不飽、喝不夠、穿不暖、一切都是徒勞無功,又怎會看見天主的需要呢?甘願付出是一個很大的考驗,我遂記起上一個主日的教導,我們不可妄下判斷,天主切望人人都得救,「我的思念不是你們的思念,你們的行徑也不是我的行徑」(依55:8),能夠忘記過去,走在當行的路上就能坐擁喜悅,並能發顯上主的光榮,這也就是耶穌的真親屬!

2011年9月21日星期三

作成全的聖徒

今天是聖瑪竇慶日,在《讀經一》中保祿宗徒懇求信友的「行動務要與你們所受的寵召相稱」(弗4:1),我遂想起保祿在《羅馬書》曾有相關的教導,天主賦予各人不同的聖寵,使各人有著不同的恩賜,「如果是說預言,就應與信德相符合;如果是服務,就應用在服務上;如果是教導,就應用在教導上;如果是勸勉,就應用在勸勉上;施與的,應該大方;監督的應該殷勤;行慈善的,應該和顏悅色」 (羅12:6-8)。可是,我們的行動常常未能相稱於天主的寵召,未能作成全的事以悅樂天主,這或許與我們的心理素質有著莫大的關係。的確,「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瑪9:12),良醫就是主基督,而良藥是「跟隨我 (主)!」(瑪9:9)。

我每天都要與一些因小小事就暴跳如雷的人一起工作,他們不僅自己發自己脾氣,也愛拍桌子、摜東西、對客人破口大罵。當人們經常充斥著負面的情緒,心被蒙蔽了根本看不到解決方案,多可悲的人啊!我固然明白人是有局限,我們不時受著外界環境所影響、或被其他事情所束縛,心情可能一時不受控制,而幹了害人害己的事。不管情況有多惡劣,在不幸中我們仍然肩負著不同的使命,我更深信即使營營役役、受磨難也有箇中的意義,耶穌教導我們「凡事要謙遜、溫和、忍耐,在愛德中彼此擔待,盡力以和平的聯繫,保持心神的合一」(弗4:2-3),只有這樣作我們才能檢討自己的錯誤,學懂放低就能欣賞周遭美好的人和事,能有智慧地追求真正的目標,邁向圓滿的人生。

2011年9月20日星期二

耶穌的真親屬

今早我又遇見陳日君樞機,他低著頭橫過馬路,迎面而來的路人似乎都認出他是樞機,不約而同在擦身而過後回頭一望。信友們如想一睹樞機的風采,又「因為人多,不能與他相會」(路8:19),可考慮於8:15am在聖公會主誕堂門外等候,樞機慣常在這裡等候計程車的。

《讀經一》講述以色列民充軍後回國「遵照以色列天主的旨意」(厄上6:14),竭力排除萬難在耶路撒冷重修聖殿,天主的殿宇在公元前516年竣工,完成了天主子女應行的事。在《福音》中耶穌預示了人間的天國,他承接「撒種的比喻」的教導提醒信友在聽從了真理後不可左耳入右耳出,得救不是個人的事,受感召的人要引領眾人一同走在救恩的路上,彼此以愛相連,在主內成為一體,猶如在把天國興建在人間。這就應驗了耶穌的話「聽了天主的話而實行的,纔是我的母親和我的兄弟。」(路8:21)

2011年9月19日星期一

聽教是聰明人

今天的《讀經一》恭讀《厄斯德拉》,一本我全不認識的經卷,卻在不經意間使我明白到耶穌在講論撒種的比喻後,訓示群眾的一番話「沒有人點上燈,用器皿遮蓋住,或放在床底下的,而是放在燈台上,為叫進來的人看見光明」(8:16),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信徒聽了主耶穌的喜訊後,道理進入肺腑後深受感動,猶如「上主感動了波斯王居魯士的心」(厄上1:1),使他下諭令通告天下,而以色列的遺民「願他的神與他同在」(厄上1:3),自願捐助金銀、貨財、牲畜,及獻儀,大家同心同德要為上主建築一座殿宇。不期然令我想起耶穌的教導:「凡聽了我這些話而實行的,就好像一個聰明人,把自己的房屋建在磐石上」(7:24)

2011年9月18日星期日

「眼紅」的人

今早參與主日感恩祭,馮定華神父在講道前先以一個笑話作開場白,故事是這樣的:一個神父在死後到了天堂,他在天堂得享一個席位應是值得高興的事,可是他要遙望才得見天主的聖顏,在無奈之際他發現了一位當職業的士司機的同鄉也在天堂裡,的士司機的席位比他還要先,他自視功績比職業司機高,且一生事奉天主,何解得到不合理的賞報,便向伯多祿 (Peter) 投訴。伯多祿問神父:「你在主持彌撒時教友們幹甚麼?」神父有愧地說:「打瞌睡!」伯多祿遂對神父說:「你知道人們乘座他駕駛的計程車時會幹甚麼呢?… 乘客們都會誠心祈禱,求天主保佑他們一路平安…」神父所述的故事引來哄堂大笑,在一陣笑聲之後神父說:「我是要你們知道人的思念每每以為『多勞多得』就能進天國,而天主是切望『人人都得救』獲得永遠的生命」,這正是《福音》僱工比諭 (瑪20:1-16) 的涵意,也令我隨即想到《讀經一》中天主的斷語「我的思念不是你們的思念,你們的行徑也不是我的行徑」(依55:8)。

接著神父向我們闡釋為何人的思念與天主有距離,是因為我們「存留在肉身內」(斐1:24),由於身體的局限而讓我們不知不覺間陷入了窘境之中,人常常為了一己的利益、或是濫用私慾而引致墮落,這迷失是人不易察覺的,但當人醒覺渴望挽回時,卻往往悔之已晚,就如古語有云:「細時偷針,大時偷金」,難道我們在受到嚴重的懲戒後才悔恨不已嗎? 為免我們掉進這窘境中,馮神父勸勉我們的生活要切合天主的旨意,給予我們兩個錦囊 (1) 每天騰出空間靜思;和(2)閱讀聖言,藉此我們才能看到真正的自己,進而清楚歸家的路,覓到得救的方向,獲得永遠的生命。馮神父講了一個故事讓我們通曉這道理,有一個老和尚引領一個小和尚走到河邊,吩咐小和尚拋下一塊石子進河裡,問他說:「你看見甚麼?」小和尚答說:「漣漪。」老和尚遂問:「你靜下就得看見。」隔了數分鐘小和尚回應說:「我看到自己了。」我們聆聽主耶穌的教導,在靜思中會看見自己,這是貼近天主的第一步。

中午約了一班朋友吃自助餐,有一基督教團體也來午膳,當中有幾位男士配帶了領帶,且座在我們隔隣,我一看就知道他們並不是天主教神父,也沒有理會他們談話的內容。Anita 突然問我和 Louis:「他們是天主教神父嗎?」我反問她說:「他們不是基督教牧師嗎?」Anita回應說:「我們的牧師不會穿這樣子的服式…」 我遂想:「他們必定是聖公會的牧師吧!」由於 Louis 沒有回應,我便問他說:「你這個 born Catholic 有何高見呢?」由於 Louis當時正與 Thomas大談股經,只聽到我說 born [bond],就問道:「是美債還是歐債…」,他的誤會令我對今天的福音有另一反思,我們也虧久了天主嗎?

「眼紅」的人是家主首批僱用的工人,他們與家主議定好工錢即一天一個『德納』,是唯一受到保障的工人,就如已授洗歸依的我們。對於其他僱用的工人,家主只承諾按「公義」支付,他們就義無反顧地去工作了,最後也堪當領受了一個『德納』的工錢;換言之,家主是滿意他們的辛勞和付出。「眼紅」的人雖然工作了一整天,他們有何功勲呢?還是曾作出違反上主真道的行為而不自知呢?因著上主的慈悲寛仁,祂既往不咎我們才能領受一個『德納』,我們何時才醒寤懂得感恩圖報呢?

艾未未的反思

今早在電視新聞中得悉內地維權藝術家艾未未在《新聞周刊Newsweek》撰文,廣大市民的焦點可能是北京如何打壓雜誌發行,又或是艾未未批評的相關內容,吸引著我的卻是艾未未在拘留期間心中一個未解開的疑問,為何國內的藝術家們沒有一人發聲,連簡單的問候「發生了甚麼事情」也沒有。我也身同感受,受磨難並不重要,可是坐在同一條船上的人根本不著緊,批評的意義在那裡?受苦何價?早前曾在電話中與朋友分享我對羅神父撰文的意見,他鼓勵我把投稿上載到 facebook,他必定回應,結果一星期過去連私下回應的人也沒有,即使是我的理解有錯,身為朋友也該坦誠相告吧?


我昨天曾認真考究「在四旬期及聖週之間」是甚麼日子,才清楚知道四旬期是聖灰星期三與聖枝主日之間的四十天,選讀的經文主要是奉勸我們悔改歸依,並不著墨於耶穌的受苦受難,似乎與「受苦僕人」(依54耶穌受難主日恭讀的章節) 拉不上關係。我也曾懷疑是「上主僕人」的詩歌,因為在四旬期有兩次選讀。我並不同意這是翻譯上的錯漏,有點基本聖經常識的人也該察覺有不妥當之處吧!況且,影片由撰寫、錄影、剪接、至推廣經過不同人士審閱也未有洞悉有誤導的地方,人究竟是被甚麼東西蒙蔽著呢?

2011年9月17日星期六

務要保守這訓令 (弟前6:14)

今天是方濟五傷(Stigmata of St. Francis of Assisi)慶日,紀念基督苦難聖傷的印記曾深刻地留在方濟的雙手、雙足及肋旁。對於為聖言工作的人們來說,我就是一個討厭的印記,總是要點出他們的不信不實。在我眼中這卻是天主的旨意,「為叫許多人心中的思念顯露出來」(路2:35)。況且,好與懷不是我能判斷,「每一棵樹,憑它的果子就可認出來。人從荊棘上收不到無花果,從茨藤上也剪不到葡萄」(路6:44),為人師表的「務要保守這訓令」(弟前6:14)。

昨天收到董思高聖經中心的推廣電郵,標題有明顯的錯誤,我亦隨即察覺到當中引述有關「厄瑪奴耳」的聖經章節唔清唔楚,「並及祂起名…」是甚麼中文? 這是陶傑所述的「漢奸中文」嗎? 聖經原文是「有位貞女要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厄瑪奴耳」(依7:14) 及「一位貞女,將懷孕生子,人將稱他的名字為厄瑪奴耳」(瑪1:23)。其次,「在四旬期及聖週之間」是指那些日子呢?四旬期及聖週不是相連的嗎? 兩個慶期之間有著甚麼特別的日子我們會恭讀「受苦僕人」? 我又想「受苦僕人」是甚麼呢?是「上主僕人」的詩歌 (依42, 50, 52) 嗎?

在福音中耶穌講述「撒種的比喻」(路 8:4-15),我渴望能落在好地裡,可以懷著善良和誠實的心傾聽上主的話語,把祂的教導保存在肺腑裡,以言以行實踐出來。不幸的是我被困在荊棘叢中,一方面受著世俗生活所蒙蔽,對錢財的掛慮,且有異端的衝擊,又怎能結出百倍的果實呢?

2011年9月16日星期五

有害的慾望

股票連升兩天卻未能令我開懷,所謂跌得急升得慢,我於中秋節那天購入的股票有些仍未返回家鄉,有些僅觸及買入價而已。每當我持有股票就會不期然注視著他們的走勢,成為錢財的奴隸,慾望叫人沉溺於敗壞和滅亡中」(弟前6:9) 真的沒有跨大。晚上到APM吃飯沒有胃口,看見商店大減價亦沒有心情看,這並不是生活!Louis再次勸我放低股票的短暫得失,既然在低位已購入股票就當長線投資,堅守不買、不賣、不理三大原則,靜待收成。

奶奶今早曾吩咐 Louis 為她購入20,000 TrinityLouis見她的購買額是慣常的一倍,且股市前境未明朗並沒有理會,結果竟失掉了一次機會,不然的話單日已賺$8,000。其實,沒有買又沒有賣,也不算是損失。「我們沒有帶什麼到世界上,同樣也不能帶走什麼,只要我們有吃有穿,就當知足」(弟前6:7-8)天主要我們善用財物,而不貪婪世物,虔敬的人才能積福在天上,是獲利之源。

2011年9月15日星期四

不同程度的痛苦

今天的《福音》有兩篇不同的選經可供選擇,其中一篇讀經是《路加》記載聖母獻小耶穌於聖殿時遇上西默盎(Simeon),他預言耶穌救贖工程並不是一面倒的無往而不利,祂要使許多人「跌倒和復起」,且成為「反對的記號」(路2:34)。身為母親的瑪利亞早已與兒子的命運聯繫在一起,她不單要分擔聖子耶穌的苦難,也要肩負自己的職責,「為叫許多人心中的思念顯露出來」(路2:35)。我猜想當時的瑪利亞必定充滿勇氣,即使知道將要一嘗利劍刺透心靈的滋味,也深信有著天主的眷顧她定能跨越。我上載於網誌左方的「痛苦聖母」畫像正正代表了當時瑪利亞的心情,她意識到有一把小小的利劍刺進她的心房,一切只是開始,劍的傷害愈來愈大,但她仍甘願與主耶穌同行,好一份的堅忍。這是一幅極美的聖像畫,可惜最近這畫像的裂紋愈來愈深,在惋惜之餘更覺心痛!

另一篇讀經是《若望》所載聖母瑪利亞見證著兒子被釘在十字架上受盡苦辱,她心如刀割與兒子一同受苦 (若19:25-27),當年西默盎的預言應驗了,聖母的心靈被利劍深深剌透了。畫家慣常以萬劍穿心或是長長的利劍來表達聖母瑪利亞的痛苦,我其實不太喜歡這類的演繹方式,原因是瑪利亞這份劇痛只是片時,當時一切還未完全顯明。隨著耶穌的死而復活,一切就顯明了,瑪利亞可能如釋重負,陪伴聖子走了大半生,她終於肯定了自己的召叫是為甚麼,心靈必獲享莫大的安慰,也有勇力扶持教會的成長。

2011年9月14日星期三

轉向的標記

今天是光榮十字聖架慶日,卻是一個極黑暗的日子,首先是區內因提升電力裝置停電一天,我一直擔心氣泵停止運作金魚們會死掉,慶幸牠們安然無恙。《讀經一》講述以色列民抱怨天主和梅瑟,因為在出離埃及後他們受著磨難,指斥在曠野裡沒有糧食和水。而事實上,在《戶籍紀》的第11章已有以色列民抱怨的紀錄,當時天主降下露水和瑪納,也安排鵪鶉給他們作食糧。在《戶籍紀》的第20章 (即今天讀經的前一章) 講述梅瑟擊石出水,由此可見以色列民應是不愁飲食的,問題是他們對枯燥無味的日子生厭而無理取鬧,「上主遂打發火蛇到人民中來,咬死了許多以色列人」(戶21:6)。經此浩劫後,以色列民才省察自己的過犯向天主懺悔,天主便吩咐梅瑟:「你做一條火蛇,懸在木竿上;凡是被咬的,一瞻仰牠,必得生存」(戶21:8)。奇怪的是梅瑟豎立的是銅蛇並不是火蛇,話雖如此凡被蛇咬的人「一瞻仰銅蛇,就保存了生命」(戶21:9)。為何銅蛇也能奏效呢?這可能意味著神蹟是源自人內心的轉化,願意瞻仰的人是企望救恩的人,蛇是銅或是火並不是關鍵。

今天也是我轉向的日子,或許以後我見到一輪明月我都會怕怕!我在中秋節那天見股市大跌800點以為是可乘之機,入了不少貨。假期過後香港竟然不能緊貼歐、美市場的升勢,反再跌400多點,突跛26個月的低位,雖然尾市轉向回升10多點,我仍未能收復失地,真是觸目驚心,一個很大很大的教訓。日後仰望夜空看見晈潔美麗的月亮,也就是提醒我的標記。

2011年9月13日星期二

以純潔的心度日 (詠101:2)

今天的《福音》敘述了一個《路加》獨有的神蹟,就是耶穌復生納因城寡婦的獨生子,特別之處是耶穌並不是哀悼死者,而是憐憫他的母親。耶穌與門徒進城時遇上出城的送殯隊伍,耶穌「對她 (寡婦) 動了憐憫的心」向她說:「不要哭了!」(路7:13)。吳神父曾作了一動人心弦的解說,似乎很切合《讀經一》召選「監督」及「執事」的主題,就在這裡與大家分享吧!

神父猜想耶穌可能在這刻想到自己的母親,聖母瑪利亞在一年後也要遭遇相同的經歷,一個寡婦因兒子的死亡而悲痛欲絕,他因而動了憐憫的心,主動讓獨生子起死回生。獨子復生後,從棺材內坐起來,便開口說話,耶穌便把他交給了他的母親,神父解說這舉動標誌著每個人都肩負社會(教會)和家庭的兩項使命。兒子返回母親的懷中是要擔當家庭的職務,死者坐起來且說話,是要讓周遭的人目睹復生是千真萬確的事,相信這是天主的眷顧,遂歸光榮於天主,且把這喜訊傳遍了猶太和附近各地,福傳、作見證也就是信友的社會使命。「善於服務的…而大膽地宣揚基督耶穌內的信仰」(弟前3:6-7)。

在《讀經一》中保祿述說作「監督」及「執事」的資格 (弟前 3:1-13),《思高》的註釋指「監督」即如今日主教的職權。作「監督」及「執事」有多個共通點,包括:端莊、有節制、不嗜酒、不貪愛錢財、無瑕可指;還有不可或缺的是要「善於管理自己的子女和家庭」,這與吳神父的演繹相呼應,誰若不懂得管理自己的家庭,又怎能照管天主的教會?

《聖詠》101篇在頌揚上主仁愛與公正之餘,作者說了一大堆應作和不應作的事情,其實一言以蔽之「以純潔的心度日」 (詠101:2),則能走「齊全的路」。我發現這教導在《讀經一》曾提及「以純潔的良心,保持信德的奧蹟」(弟前3:9),我深信這道理不僅適用於君王、監督及執事,也適用於普世的我們。

2011年9月12日星期一

高舉我手 (詠28:2)

閱讀今天的讀經吸引著我有「舉起聖潔的手祈禱,不應發怒和爭吵」(弟前2:8),「當我朝著你的聖所向你呼號,高舉我手時,請俯聽我的哀禱!」(詠28:2) 和外邦人的故事。

保祿宗徒「在信仰和真理上,做了外邦人的教師」(弟前2:7),而《福音》講述在葛法翁的一位百夫長 (羅馬的軍長) 為垂死的僕人向耶穌求助 (路7:1-10),因著他的謙卑和信靠成為首個被耶穌稱讚的外邦人,當中有這耳熟能詳的章節「主啊!不必勞駕了!因為我當不起你到舍下來…只請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路7:6-7)。在我記憶所及,另一位被耶穌讚許懷有非凡信德的外邦人是《瑪竇》和《馬爾谷》也有記載的客納罕婦人,她的女兒附了邪魔遂懇求耶穌醫治,曾說了驚天動地的一句話:「是啊!主,可是小狗也吃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屑」(瑪15:27)。

我參與感恩祭慣常不喜歡舉起雙手祈禱,今天的讀經驅使我反思這會否是我的欠缺,舉起雙手有何寓意呢?今天是中秋節,我們早已安排返家與媽媽吃飯,亦商討各人購買甚麼食物,Louis 藉辭叫我全盤包辦因他要去逛街,結果我左一袋右一袋去迫巴士,當時除了無奈之外也很苦惱。在回家的途上,我遠遠已聽到在廣場上有狗兒在吠叫,當走到廣場上即有一頭哥基犬跑到我面前嗅嗅我的腳,接著來多了一頭松鼠狗,接著又有一頭類似西施的狗兒,最後出現的是一頭八哥犬,牠們不斷嗅我的鞋子和褲子,圍繞著我的腳轉來轉去,再沒有吵鬧了。我起初以為牠們對我的兩個袋子有興趣,便高舉我雙手把盛載食物的袋子提起,牠們顯然意不在食物,且沒有離去的意圖,仍然在探索我的味道。不久有一位女士跑過來,她以為是狗狗們阻礙了我前行向我賠不是,這的確是事實但我不介意。原來狗狗們分別屬於不同的主人,牠們先前在廣場上互相追逐,遇上我便停了下來。當這位女士見狗狗們對我好奇,而我也懂得討牠們歡心,便邀請我放低食物與牠們耍玩,我由於要趕回家吃飯推卻了。在離開前,這位女士說:「我從未遇見過好似你『咁索』的人 (令狗狗們如癡如醉)。」我心想也從沒有人以『索』來「稱讚」我。我一向認為『索』有點淫褻的意味,我不會隨意讓人『索』,狗狗則例外。在踏入家門前,我的心變得平靜,充滿喜悅,這是「高舉我手」的果效嗎?

2011年9月11日星期日

生活在陰霾中的人

今天是911事件的十周年紀念日,昨晚收看了一齣上載於 youtube 的聖經反省,Fr. Barron 問大家 Are we justified to anger? 列舉了馬丁路德金 (Martin Luther King)、聖雄甘地 (Gandhi)、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見證,說明了他們比我們任何人更有權利「憤恨與生氣」(德27:33),但他們選擇了「仁慈寬恕,極其慈悲,遲於發怒」(詠103:8),仿效主耶穌作出實質的行動,就是 try to redeem the injustice people,把仇敵同化大家攜手共赴天國。

無獨有偶馮神父也以911事件作講道的開場白,同樣提及現今仍有一大群人在這慘劇後生活在陰霾之中,滿以為在拉登 (Laden) 死後會得到解脫。而事實上,人世間的痛苦不僅是源於人的執著,輕談放低便能釋放。天主創造人類之時賦予了我們記憶,當我們遇上突如其來的不幸事情、或小如被人家的唇槍舌劍所傷,被斥責或誣捏,這些經歷仿如是餐桌上的一把利劍,對我們本應不構成任何傷害;可是人總愛回想過去,當憶記起從前的悲痛事情時,我們像是提起利劍插進自己的心坎中,久而久之傷害也愈來愈大。馮神父提醒我們縱使我們未能忘記,也該寛恕 (we can’t forget but we can forgive)。

《福音》重申記仇的人是要向上主交賬的 (瑪18:21-35),在比喻中君王本要向僕人算賬,馮神父點出君王最後動了慈心「即時」且「徹底」地完全寛赦了僕人。天主的寛恕是施予人類的恩寵,這恩寵存留在潔淨的器皿中,人的心靈若是純潔滿載著恩寵,更能實踐無限量 (到七十個七次) 的寬恕,人與人之間的裂縫遂得以修補。

我最終上載了上星期去信《公教報》的原稿,驅使我作了這事情的主要原因是我仍未看見我「眼中的大樑」(路6:41),我希望知道我的理解是否合理。再者,羅國輝神父的《下篇》刊載於今期《公教報》,盡見他無稜兩可,他是生活在陰霾中的人嗎? 他一方面說聖大額我略 (St. Gregory the Great) 認為瑪利亞瑪達肋納、無名的罪婦及拉匝祿的姐姐同屬一人,再說聖人都有錯,故在梵二後已沒有把無名的罪婦 (路7) 比作瑪利亞瑪達肋納 (路8)之說。羅神父的回應仿似是耶穌在凱撒勒雅對門徒提問「人們說人子是誰?」(瑪16:13) 的翻版,門徒如盤托出「有人說是洗者若翰;有人說是厄里亞;也有人說是耶肋米亞,或先知中的一位」(瑪16:14),卻無法明認耶穌是天主子。羅神父也可能未有立場故有這樣的回應:「如果天主願意,她們的故事又可以彼此相通;雖混為一談,卻同彰救恩,相信這三個女人,既是耶穌的門徒,都不介意吧!我們又何必耿耿於懷。」(摘自羅國輝神父《下篇的原文》) 我終於明白為何在最新版的《彌撒經書》中及網上版本竟以瑪利亞瑪達肋納作拉匝祿的姐姐相談並論了。

對羅國輝神父《耶穌生命中的三位婦女 (上)》的回應

《公教報》於3524期 (2011年9月4日) 刊載了羅國輝神父的撰文,講論耶穌在生命中有兩位曾用香液敷抹過他的婦女,心中遂起有了疑惑,僅兩人嗎?前驅(羅神父指的第二個女人)應是耶穌在傳教的初期遇上「悔改的罪婦」(路七36-50),她先「以眼淚滴濕了他的腳,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熱切地口親他的腳」(路七38),然後才抹上香液。瑪利亞(瑪爾大及拉匝祿的姐妹)可能是東施效顰,也可能是重操故技,但這肯定是其後發生的事,因為她在耶穌受難前的逾越節作了類似的行動。根據《若望福音》的記載,這香液原是瑪利亞為主耶穌「安葬之日而保存的」(若十二7),羅神父在文中卻把「保存」改為「準備」,而英文聖經譯本均採用keep (New Jerusalem Bible,New American Bible 及NRSV) 一字,與《思高聖經》「保存」的意思較近似。此外,瑪利亞先以香液「敷抹了耶穌的腳,並用自己的頭髮擦乾」(若十二3),在步驟上明顯與「悔改的罪婦」有異。至於《瑪竇福音》廿六6-13及《馬爾谷》十四3-9記載了一位暱名的婦女,她以另一種更簡單的方式敷抹耶穌,她干乾把香液倒在耶穌的頭上,兩部《福音》均沒有記述她以自己的頭髮擦乾,耶穌卻稱讚她「將來福音無論傳到全世界什麼地方,必要述說她所作的事,來記念她」(瑪廿六13;參谷14:9)。

我特此澄清是因為羅神父在撰文中「第一個女人」與「第二個女人」先後次序有別,以香液敷抹耶穌及用自己的頭髮擦乾的步驟有混淆之嫌,而最重要的是耶穌在《福音》中並沒有讚賞過瑪爾大的妹妹瑪利亞。

羅神父認為教會在七月廿九日紀念聖瑪爾大,並沒有為她的妹妹瑪利亞和弟弟拉匝祿立一個紀念日,是有欠公允。《若望福音》第十一章對耶穌復生拉匝祿有詳細的描述,這章節見證了瑪爾大比妹妹瑪利亞更能實踐福音的教導,「瑪爾大一聽說耶穌來了,便去迎接他;瑪利亞仍坐在家裡」(若十一20),瑪爾大與耶穌交談過後,見妹妹瑪利亞仍沒有反應,便哄騙她說:「師傅來了,他叫你」(若十一28),瑪利亞一聽說是耶穌的召喚,便立時起身到耶穌那裡去了,這是多麼醜陋的行為。至於拉匝祿,他在我的眼中猶如耶穌在納因城復生寡婦的獨生子,他們倆人都得著耶穌的眷顧能起死回生,這奇蹟惹來全城哄動,因而把天主的旨意推向另一個階段,奇怪的是《福音》中並沒有留下他們倆人任何的話語,他們是福傳的好榜樣嗎? 對於專心聆聽聖言的瑪利亞,她又曾為耶穌作了甚麼服務呢?教會不為他們立聖日是有原因的,公道自在人心。

《路加福音》在第十章繼「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後,講述耶穌在瑪爾大和瑪利亞家中作客,她們倆姐妹以不同的方式款待耶穌,瑪爾大為伺候主而操心忙碌,瑪利亞則坐在主的腳前聽他講話,她們兩人同樣為主耶穌服務只是取向不同而已,問題在於瑪爾大向耶穌抱怨,耶穌的回應是「其實需要的惟有一件。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分,是不能從她奪去的」(路十42)。羅神父在撰文中把「更好的一分」改寫為「最好的一份」,且再三聲稱這是耶穌讚賞瑪利亞的證據,這實有違耶穌的教導。而事實上,通行的英文譯本,包括 NAB, NJB及NRSV,全都採用better一字。若原文是解作「最好」,英文應譯作best;換言之,瑪利亞的作為並未圓滿。

在「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中,耶穌教導我們「應當全心、全靈、全力、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並愛近人如你自己」(路十27),瑪爾大和瑪利亞只守了這條大誡命的前半部分,忽略了愛人如己,沒有關顧姊妹和身邊的一切。瑪利亞在這事情上較瑪爾大優勝,是因為她沒有為人生的庶務勞碌、沒有埋怨而已,她選擇了「更好的一分」並不是「最好的一份」。耶穌藉這事提醒我們要學習瑪利亞熱愛聖言、在祈禱中聆聽他的旨意,也該體恤長輩及他人的需要,亦要效法瑪爾大勤奮工作,在專心致志為耶穌服務的同時也要懂得辨別優次。

我藉此再次懇求所有為聖言工作的人士,特別是天主教教區禮儀委員會,不可肆意竄改聖經原文,「差之毫釐,繆以千里」在無意間歪曲了聖經的教導。主佑!

2011年9月10日星期六

以聖言作根基

耶穌再次勸言「聽了我的道理,而實行的」(路6:47),仿似把自己的房子建基在磐石上,將來也會結出相稱的果實。我最近瀏覽 facebook 見一位朋友作每日讀經分享,由於回應的人寥寥可數我便偶爾搭訕,人家遂乘機鼓勵我也在 facebook中作自己的讀經分享,我即時拒絕了,原因是 facebook 是遊戲人間的地方,只可風花說月。況且,我也曾在 facebook 中點出禮委《彌撒讀經》有錯,日前提醒大家9月5日是德蘭修女的瞻禮日,卻全沒有回應。

之後,我想起《瑪竇福音》中「二子的比喻」(瑪21章),故事是葡萄園的主人吩咐兩名孩子到園裡去工作,其中一個答應了父親,卻沒有去;另一個不願意去,拒絕了父親,後來卻悔悟過來,最終去了,履行了父親的意願。究竟是甚麼東西教人判斷對錯,踏在正道之上呢?是人的良知、還是學識?不管如何天主容許我們自由選擇,我也肯定不會把網誌轉載到 facebook 上。

在聖經中,耶穌總是提拔弱小者,舉揚窮苦的人、憐憫倡妓和稅吏,而痛斥司祭、經師和長老。原因是「善人從自己心中的善庫發出善來,惡人從惡庫中發出惡來」(路6:45) 即使大家同樣認識了真理,守了誡命,人心是純潔還是充滿是邪惡,即使未結出的果子來,耶穌已洞悉一切,我也深信祂會引領我走在當行的路上。

2011年9月9日星期五

信德是產業

保祿書信的一個特色是致候辭,今天的選經有這美麗的一節,「願恩寵、仁慈與平安,由天主父和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賜與你!」(弟前1:2) 也願主與各位同在。保祿在致候和謝恩同樣提及信德,上主在多年前「認為我(保祿)忠信,就派定了我(保祿)服役」(弟前1:12)去宣揚福音。現今保祿致書弟茂德,稱他是在「信德上作我真子」的人,訓誨弟茂德要衛護真道。即使耶穌在福音中強調「沒有徒弟勝過師傅的:凡受過完備教育的,僅相似自己的師傅而已」(路6:40),只要憑藉信德 [輔以愛德與望德],徒弟縱使未能青出於藍,天主的聖道仍可以一脈相傳,經由保祿傳至他的真子們 (如弟茂德 Timothy及弟鐸 Titus) 再廣傳大地,發揚光大。「上主,你是我的產業,是我的杯爵,我要得你的基業,有你為我守著」(16:5)

感謝天主讓我看到讀經中隱藏著的另類智慧,不然的話我每次遇上這章節只會注視「你看見你兄弟眼中的木屑,而你眼中的大樑,倒不理會呢?」(路6:41) 這就是真正的被蒙蔽著。

2011年9月8日星期四

成義的人 (羅8:30)

今天是聖母誕辰慶日,《讀經一》講論「成義」(Justification)的奧理。對於義人的道理,我最深刻的就是《哈巴谷先知書》中的一節,「心術不正的,必然消逝;義人必因他的信賴而生活」(哈2:4),因此我清楚知道成義與信德有著密切的關係。今天的讀經告訴我另一個主要成義的原素,除了信德外,導引我們成義還有「愛」,那些愛主的人、按主的旨意蒙召及輔助善功推行的人,也就是成義的人。這些被召選的人將「獲得益處」(羅8:28),能「分享祂的光榮」(羅8:30),聖母瑪利亞必然是其中的一個表表者。

我又想誰是被召選的人呢?聖母瑪利亞與其他聖人聖女有甚麼共通點呢? 承行主旨、愛主愛人... 我也記起《羅馬書》有著名的一節,「眾人都因天主白白施給的恩寵,在耶穌基督內蒙救贖,成為義人」 (羅3:24)。換言之,成義是上主白白的恩賜,各人都因著基督的救贖皆已成義。似乎有點矛盾吧? 究竟成義是要人努力奪取,還是白白的施與呢? 又或是天主白白地把這福分賜給所有的人,只是有些人選擇拒絕,未能領受祂的光榮? 滿以為自己通曉,其實仍是一竅不通!

2011年9月7日星期三

積福在天上

早前與數位知己朋友相聚,各人都已為人妻,在無意間大家談起一個有趣的問題,近期金價颷升,大家有否把結婚時的嫁粧金器賣掉呢?當中有朋友是因為要置業,早早已被迫賣掉金器來幫補首期,有的是見金價高決定套現,現在惱悔賣得太早賺少錢,而我是唯一的一人依然保存著這批金器,各人都認為金價仍有上望空間,主張我繼續持有不要出售。其實,我從沒有出售金器的打算,這些金飾是長輩們送贈的禮物,有著他們的祝福,別具意義。而實際y上金器貯藏在保險箱裡,鑰匙由媽媽保管,自爸爸去世後我沒有開啟過保險箱,有與冇似乎沒有分別了。或許,天主是要我「該思念天上的事,不該思念地上的事」(哥3:2)吧!

今天的《福音》例舉了四類有禍的人,「富有的是有禍的」(路6:24),「飽飫的是有禍的」(路6:25),「現今歡笑的是有禍的」(路6:25),還有是「眾人都誇讚」(路6:26) 的人是有禍的。我算是有點禍了,因為我不愁吃和穿。這教導也提醒了我為基督的緣固而捨棄自己的人,因著我們的生命已與基督一同藏在天主內了,天主在隱密中必看見我們的貧窮、哭泣,受人惱恨、被棄絕、被辱罵和詛咒… 我們能否脫免現世的痛苦、或是在天上才得到賞報,讓天主定斷吧!

2011年9月6日星期二

四年過去...

我昨天有著一奇怪的感覺,9月5日似乎是一個特別的日子,但沒有頭緒。之後,我查看電郵發現收到《公教報》的回覆說已收到我對羅神父撰文的回應,我卻在突然間記起9月5日是德蘭修女逝世14年的日子,四年前她封為真福,《公教報》於頭版點名批評《時代周刊》及其他外國傳媒,聲稱有關傳媒就德蘭修女在信仰路上經歷神枯的探討均是不實的報導。我卻認為《時代周刊》的封面文章是為德蘭修女的神枯作平反,催促世人要反思生命的意義,故首次致函《公教報》道出我的看法,而我的回應與9月30日刊登於「讀者心聲」。四年過去,我竟然再次投搞「讀者心聲」,而教會中人仍然未能擺脫主觀和執著。

今天的《讀經一》有著世界青年節的口號,「在他內生根修建,堅定於你們所學得的信德」(哥2:7),這章節令我倍感唏噓,也反問自己對信德的認識有多少,植根有多深。若「有人以哲學,以虛偽的妄言,按照人的傳授,依據世俗的原理,而不是依據基督」(哥2:8) 來廣傳聖言,我又能否分辨真偽呢? 今天的《福音》講述群眾們都設法觸摸耶穌,「因為有一種能力從他身上出來」(路6:19),能驅除邪魔和醫治病者。我深信上主在適當的時候會賜我突然開窺的能力,有著祂的護佑我會得著平安,也懇求祂使我認識真理。

2011年9月5日星期一

是行善還是作惡?

放了三個多月暑假,今天開課了,吳神父講解的是《希伯來書》第七章,我由於未能掌握英文章節的內容,便查閱中文版本,可是幫助不大,原因是我對亞巴郎 (Abraham) 的族譜,特別是雅各伯的十二位兒子忘記得七七八八,在腦海中只有若瑟 (Joseph)、本雅明 (Benjamin)和丹 (Dan);連三子是肋未 Levi (即梅瑟及哥哥亞郎的祖先) 和四子猶大 (Judah) 也記不起。我對十二支派一窺不通,又怎會明白默基瑟德 (Melchizedek) 這位與亞巴郎生於同一年代的和平之王、正義之王、既無族譜的司祭,是耶穌基督的預像呢?

神父在講論第21節有關Oath (誓言) 的解釋時,曾兩度引述《聖詠》110篇4節「上主一發了誓,他決不再反悔;你永為司祭。」我聽到、且寫在筆記上的是第100篇,我發現這錯誤是因為聖母進教之佑會的《每日聖言》因手民之誤,把今天《答唱詠》的選經第62篇誤寫為第100篇,我才意識到我在課堂上聽錯了,也遇上了這有趣的一節,「他們喜愛謊言,口雖祝福,心卻辱罵」(詠62:5)。心想我時常作出批評,人家可能在心裡辱罵我。

「受苦,反覺高興」(哥1:24) 是今天《哥羅森書》的教導,因為信徒的任務是要「把天主的道理充分地宣揚出去」(哥1:25),「我們所傳揚的,就是這位基督,因而我們以各種智慧,勸告一切人,教訓一切人,好把一切人,呈獻於天主前,成為在基督內的成全人」(哥1:28),好使大家「在愛內互相連結,充分地得到真知灼見,能認識天主的奧秘 ─ 基督」(哥2:2)。

2011年9月4日星期日

懇求尊重聖言,不可歪曲耶穌及教會的教導。

馮神父在感恩祭的講道中以《讀經二》作開場白,「在讀過保祿宗祿致羅馬人的書信後,你們認為甚麼是愛呢?」我心裡想著…讀經只有三節,不是叫我們守誡命嗎? 我於是再次翻看內容「除了彼此相愛外,你們不可再欠人什麼,因為誰愛別人,就滿全了法律。其實『不可奸淫,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貪戀,』以及其他任何誡命,都包含在這句話裡:就是『愛你的近人如你自己。』愛不加害於人,所以愛就是法律的滿全」(羅13:8-10)。之後,聽到神父在說:「你們對近人、兄弟、家人的成長也該負上責任」,我猜想在我不留神的時候,神父已談及《讀經一》厄則克耳先知的故事。馮神父接著明言我們若懷有「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或「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心態是沒有智慧的表現,這並不是愛,只是姑息和縱容。話雖如此,暴力性的指罵也要戒避。今天的《福音》講述規勸之道,神父特別提醒我們要做一個溫和良善的導師,遇上紛爭應私下與對方獨處傾談,若他不聽從便帶同一個或兩個人勸戒,仍不奏效才告訴教會,並且鼓勵我們無論遇上甚麼困難,只要兩三人同心合意向天父祈禱,強調天父必要給俯聽我們(參瑪18:19)。

今天的信友禱文特別觸動,其中一項是祈求信友「尊重生命」,我即時在心裡多加了一句「由關懷動物開始」,而最後的一個禱詞是「為從事神學教學(育)的人士祈禱,希望他們能遵從聖言的教導…云云」當這話聽進耳裡,我開始眼泛淚光,直至在聖祭禮中,馮神父加插了一句祈求「願各信友心中有愛,也能有智慧地把天主的愛展示出來…」我不知何解淚水已沾襟,而不明白的事慢慢揭盅。

今天我罕有地購買了一份《公教報》,在回家的路上我看見今期《公教報》封底的一張照片 (第24頁),是馬德里世青時青年們奉上酒餅的一刻,當中三位女青年穿上超短的熱褲,而最諷刺的是今期有一篇撰文(第21頁)是「覲見教宗時應該穿甚麼?」而真正令我痛哭的是羅國輝神父撰寫的一篇文章「耶穌生命中的三位婦女」,神父認為教會在七月廿九日紀念聖瑪爾大,並沒有為她的妹妹瑪利亞和弟弟拉匝祿立一個紀念日,是有欠公允。他把《福音》中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分,是不能從她奪去的」(路10:42)中「更好的一分」改寫為「最好的一份」,且再三聲稱這是耶穌讚賞瑪利亞的證據,這實有違聖言的本意。而事實上,所有通行的英文譯本,包括 NAB, NJB及NRSV,全都採用better一字。若原文是解作「最好」,英文應譯作best;換言之,瑪利亞的作為並未圓滿。我已去信《公教報》要求刊載我的回應,也懇求所有為聖言工作的人士,特別是天主教教區禮儀委員會,不可肆意竄改聖經原文,「差之毫釐,繆以千里」在無意間歪曲了聖經的教導,我現時會讓《公教報》私下與羅神父商議,若然沒有回應我會考慮上載我寫下的1,500字回應。

2011年9月3日星期六

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路6:5)

根據《出谷紀》31章的記述全以色列民應守安息日的誡命,「六日中可以工作,但第七日應完全安息,因為是獻於上主的聖日;凡在安息日工作的,應受死刑」(出31:15)。安息日是天主訂立的聖日,猶太人及其家人、僕婢、牲畜、甚至是寄居在猶太人家中的外邦人,在第七天除了敬禮天主外,任何其他工作都不許幹。法律的原意是要人在不損愛德行為的前提下拋開一切,全心全靈全意恭敬天主。

在《福音》中耶穌的門徒經過麥田時掐了些麥穗,用手搓著吃。其實,敬禮天主在於心神,有誰能肯定這是「邪惡的行為在心意上與他(主)為敵」(哥1:21)? 這事提醒了我,「你們不要按照外表判斷,但要按照公義判斷」(若7:24)。還記起多年前的一件事,當時我仍是聖母軍的團員,有一位團員在週會中批評另一位團員在報工作時間上有跨大之嫌,因為那團員家住九龍竟把車程計算在服務時間內,且大膽地要求神父說句公道的話。神父當時答得很妙:「妳肯定他在車程中沒有絲亳『服務』嗎?」的確,所有信徒都是「福音的僕役」(哥1:23),我們不是求人的讚賞,只盼在基督前「成為聖潔、無瑕和無可指摘的」(哥1:22)。

2011年9月2日星期五

假的真不了

今早與 Louis 一起到餐廳吃早餐,Louis 負責結賬而我在餐廳門口等候,在往MTR的路上他仍不斷數算找贖得來的金錢,原來收銀員只收取$25即一人早餐的價錢,Louis 自言自語說今天真好彩,有著上天的眷顧令他節省了$21 (我份早餐的價錢),我遂鄙視的對他說:「你是否想過收銀員姐姐要填補差額,我以後再沒有膽量走進這餐廳吃東西了…」然後迫令他返回餐廳「回水」。為何他連魔鬼的引誘和天主的恩賜也分不清呢?禍哉!

涉嫌貪污的無線電視業務總經理陳志雲,今天案件審決所有罪明不成立當庭釋放,陳志雲多次感謝上帝的恩賜,及林以諾牧師的支持等等,Louis突然說了精彩絕倫的一句「周遊天界」,原來他是指陳志雲由天主教轉投基督教,及後轉信佛教,現在又回歸基督教,接著他又引述陳總的名言:「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連 Leo似乎也明白,撲面而來、舉手贊成。

今天的《福音》講論禁食(路 5:33-39),信友吃飯前洗手、行祈禱、拘守禁食是值得鼓勵的,恪守誡命猶如陳酒香濃味美。可是當人漠視公義、忽略守誡命的真義,不知道該作甚麼、應戒避甚麼時,固守外表而內裡失掉福音的精神,未能知行合一仿如把「新酒裝入舊皮囊」(路5:37)裡,皮囊必會爆破。的確,「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2011年9月1日星期四

在黑暗的權勢下

昨天發生了一件令我十分氣憤的事,事緣是我於月前作了一次以美元結賬的損獻,而收款的慈善機構在同一天於同一信用卡戶口扣了兩次相同數額的捐款,慈善機構發現這錯誤後遂取消了第二次交易,及以電郵向我道歉。昨晚收到永隆銀行「福傳 Visa 卡」的月結單,原來第二次交易的退款並不是全額,我致電信用卡的熱線查詢,有關同事說這是因為美元匯價有異,我清楚知道這4%差額是美元賣出和買入價 (debit & credit) 的差異,即銀行的利潤。況且,過賬出了錯為何要捐款人承擔,我便要求銀行全數退還。職員即時拒絕,並指出若然我硬要全數歸還,他們將聯絡那慈善機構由他們抵償,當時我怒氣沖沖說我不願牽連那慈善機構,且堅持銀行的處理手法完全不合理。得到的回覆是「小姐,請妳填妥XX表格… 妳想我們郵寄還是傳真這表格給妳…」最後我要求郵寄表格,且威脅取消這持有多年簽賬額最高的信用卡。 難道銀行不該負上責任嗎?同一機構在同一天重覆地扣了兩次相同數額也不知曉,永隆銀行的監管基制是否出現了問題? 今天下午收到銀行的來電說不會郵寄表格給我了,因為已得到管理層的同意於下一個月歸還餘額給我,感謝天主從「黑暗的權勢下救出了」(哥1:13) 這些人,好使他們日後的「行動相稱於主」(哥1:10)。

「他由黑暗的權勢下救出了我們,並將我們移置在他愛子的國內」(哥1:13) 這章節很有意思,禮委的《平日彌撒》版本把「黑暗的權勢下」寫作「黑暗的權勢中」,聖母進教之佑會的《每日聖言》有樣學樣,難道這又是「手民之誤」,還是人把自己看得太高,滿以為自己在黑暗的權勢中並未沉淪,其實已被操控而不自知。伯多祿的明悟,「主,請你離開我!因為我是個罪人」(路5:8) 是多麼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