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3日星期三

大無畏精神

在《福音》中,耶穌起初拒絕客納罕婦人說:「我被派遣,只是為了以色列家失迷的羊」(瑪15:24),婦人被惡魔糾纏的女兒卻最終得以痊愈,這無疑是耶穌憐憫眾生,祂盼望尋回所有迷失的羊。話又說回來,這外邦女子的非凡信德是從何而來的呢? 她大聲喊說:「主,達味之子,可憐我罷!」(瑪15:22),即使耶穌婉拒她,她仍叩拜說:「主,援助我罷!」(瑪15:22),她堅持且大膽稱耶穌為主,難道不怕被同族人排斥嗎?

無獨有偶《讀經一》同樣提及客納罕 (Canaan),講述以色列民初次偵探這上主應許的福地時犯下大錯,探子知道這確實是一個流奶流蜜的地方,但睹城鎮堅固就懼怕起來,且散佈謠言渲染說這地方的人高大如巨人,百姓道聽塗說怒怕會死在這些外族人的刀下,便商議回埃及去。以色列民憂心忡忡與大無畏的客納罕婦人成了強烈的對比,客納罕婦人懂得「選擇了更好的一份」(路10:42),讓信德得以紥根,這是得救的基礎。

以色列民曾多次試探上主,且不聽從祂的話,今趟又再輕慢上主,結果遭受顯罰。上主吩咐梅瑟和亞郎向以色列民頒令,「你們的子女要在曠野漂流四十年,受你們背信之罰,直到你們的屍首在曠野中爛盡」(戶14:33)。怪不得以色列民在曠野中兜兜轉轉四十年,原來是他們要承受罪罰,直到所有抱怨過上主的人都死在曠野裡為此。當人滿腦子充斥著害怕和顧慮,且迷失於已逝去的回憶中,我們既看不見將來又何來信德呢?今天的讀經規勸我不用擔心太多,「你們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苦足夠一天受的了」(瑪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