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6日星期日

不該按外貌待人 (雅2:1)

戴神父在主日講道中罕有地沒有解說兩篇讀經,只談福音部分「耶穌治好聾啞人」的章節 (谷7:31-37)。他以耶穌由提洛返回加里肋亞的行程說起,「耶穌又從提洛境內出來,經過漆冬,向著加里肋亞海,到了十城區中心地帶」,神父點出這選路是不尋常的,因為漆冬在提洛的北面,而加里肋亞在提洛的南方,耶穌往北走幹甚麼呢? 根據《馬爾谷》的記載 (谷7:24-30),耶穌在當地遇上一個客納罕 (外邦) 婦人,她的女兒附了邪魔,她滿懷信心請求耶穌治癒她的女兒,而耶穌竟對她冷嘲熱諷說:「拿兒女的餅扔給小狗是不對的」,以鄙薄的言談回應了她,最後憑藉婦人的信德和耶穌的一句話,女孩的附魔被驅除了。在行了這神蹟後,耶穌繞道往十城區 (外邦人的城市) 治好聾啞人 (即今天的福音),接著在加里肋亞行了第二次增餅 (谷8:1-10),顯示祂的救恩也施與外邦人。所以,一般學者就上文下理推斷認為聾啞人是外邦人。

戴神父再點出「聾啞人」是一個因失聰而成為啞巴的人,暗示這人可能是沒有勇氣面對自己的病苦,於是他的朋友主動把他帶到耶穌跟前來。耶穌治癒這人的方法較其他神蹟複雜,「耶穌便領他離開群眾,來到一邊,把手指放進他的耳朵裡,並用唾沬,抹他的舌頭,然後望天歎息,向他說:「厄法達」就是說:「開了罷!」他的耳朵就立時開了,舌結也解了,說話也清楚了」 (谷7:33-35),我以為戴神父會有甚麼『特別』的見解,他只是淡然的說:「在西方國家信徒 (嬰兒) 領洗時,神父會以聖水開啟他們屬靈的眼睛和耳朵,呼求天父… 儀式是源於這章節,是教導我們要與主耶穌接觸,建立親密關係才能獲得治癒…」。最後,載神父以「厄法達」(ephphatha)勉勵我們要多「打開」聖經揭閱,用心聆聽才懂得宣講,真是語重心長。

我在聽過戴神父的講道後,突然有一奇想,《讀經二》教導我們「不該按外貌待人」 (雅2:1),耶穌確切地實踐了,《馬爾谷》第七章見證了耶穌的轉變。他繞路往漆冬和十城區,選擇走到外邦人的地方去。他對客納罕婦人冷漠的態度,在我看來是以貌取人的壞榜樣,縱使最終女孩得到治癒,耶穌與這外邦人家庭只是萍水相逢的關係。到了耶穌在十城區遇上「聾啞人」,祂作了180度的改變,在沒有斥責之餘,還主動與聾啞人單獨交往,親自打開他的眼和耳,是客納罕婦人非凡的信德打動了耶穌,催迫祂要一視同仁嗎?